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?

具体形象思维是儿童早期和中期主要的思维形式,其特点可归纳为以下五点:

一、具体性

以具体事物为基础

儿童的思维内容需依赖具体的事物{$gdata[title]}或表象,难以直接处理抽象概念。例如,幼儿理解“家具”比理解“桌子”“椅子”等具体词汇更困难。

语言表达的局限性

抽象语言对幼儿来说较难掌握,他们更倾向于使用具体形象描述事物,如用“红色的苹果”而非“水果”。

二、形象性

直观形象的依赖

思维过程需借助事物的直观特征,如形状、颜色、动作等。例如,幼儿通过观察苹果的圆形和红色来认识它。

表象的运用

儿童通过记忆中的表象进行联想和推理,如根据“鸟会飞”联想到“飞机也能飞”。

三、经验性

生活经验的根基

思维活动主要基于儿童的生活经验,如3岁幼儿根据浇水经验判断植物需水。

假设性推理的局限

幼儿难以进行脱离经验的假设性推理,例如无法理解“如果今天下雨,明天会放晴”这种逆向逻辑。

四、拟人性

万物有灵的认知倾向

儿童常将动物或物体赋予人类特征,如与玩具对话、认为月亮会“飞”。

童话故事的吸引力

拟人性思维使幼儿对童话故事产生浓厚兴趣,通过故事理解世界。

五、表面性

现象与本质的混淆

儿童倾向于根据表面特征判断事物,如认为所有圆形物体都是球体。

局部与整体的片面理解

可能只关注事物的一部分而忽略整体关系,例如只看到天空是蓝色的就认为天空只有蓝色。

补充说明

具体形象思维具有 动态性可塑性,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{$gdata[title]}。例如,幼儿从只能理解具体动作(如爬、跑)到能进行简单因果推理(如“浇水后植物会长大”)。此外,具体形象思维在艺术创作、问题解决等场景中具有独特优势,但需通过语言和符号系统进一步发展。

免责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内容,图片,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,不代表本站观点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在线联系站长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